「不一樣」的江蘇農業研學團
2025-08-10

今年本校6位中一及中二學生,參加了由農業生物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(香港中文大學)及教育2.1大教育平台主辦,林漢明教授帶領的「2025年江蘇農業研學團」。

 

這是一個大規模的研學團,超過 160 人參加,其中包括來自 16 間中學,超過 130 多位中學生。非常感謝香港中文大學(中大)及揚州大學(揚大)的師生全程支援。

 

我們第一個參觀的地方便是黃海森林國家公園。這個森林是上世紀 60 年代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用雙手從灘塗地上植林而建成的,學生今天享受美麗的森林風景,可以說是「前人種樹、後人乘涼」。裏面設有展館,講解減碳的重要及有不少與減碳相關的遊戲讓學生體驗。

 

第二天,天氣非常惡劣,刮起強風,落下暴雨,同學雖然穿了雨衣及鞋套,但也全身濕透,滿身是泥,真是非常難忘的經歷。我們參觀條子泥灘塗地,體驗滄海桑田的變遷。12年前還是海水覆蓋的土地上,中大和揚大團隊為了改善灘塗地生態而種植的銀杏和大豆。七月中還青蔥一片的大豆田,經過大雨和水淹,麋鹿和野兔的侵襲,大豆已只剩下枝條。面對這種打擊,林教授告訴我們,當農民如是,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,如果不想放棄,便得想辦法解決問題。「窮且益堅、不墜青雲之志。」

 

第三天,我們到了高郵,參觀由揚大開發的智慧牧牛場。有許多從前費時失事的農業操作,今天可以由機械代工,減輕了農業的人力要求,提高了生產效率。我們還嘗了揚大出品的酸奶,非常之好飲。通過科技及科學發展,改變了農業便是幹苦活的現象。

 

第四天,我們到瘦西湖認識園林和盆景藝術,主講是揚大園藝學院教授和揚派盆景始創者的後人。這天天氣非常之炎熱,同學熱得臉紅紅,但他們沒有因此而放下學習的心,值得一讚。盆景不只是一門藝術,也承載着歷史和文化藝術的傳承。

 

最後,同學在揚大及新亞書院同學的指導下,作簡單匯報學習成果。雖然時間有限,但同學也用心地準備,面向近二百名聽眾(團員加上揚大師生)做報告,同學也沒有怯場。真是勇氣可加!

 

教授於研學團中說了不少值得反思的話,最令我們感受最深的便是這一句話:「甘於平凡、終成不凡。」意思是看似一件平凡的工作,最終可能成就出不平凡的成果。希望同學能常懷着感恩的心,將知識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,改變命運。

 

這次研學還未完結的,於9月27日,同學須到香港中大參加聯校匯報及展覽,期待同學能趁這段時間,好好沉澱一下,作更深入的反思。

 

此研學團可說是波折重重,先經歷強風暴雨,再遇上酷熱天氣,到最後一天,因「楊柳」的關係,我們由原本下午變成凌晨起飛,足足延遲了12小時,回港已是3點多。同學們都沒有因此而抱怨一句,老師真的好感恩能與你們一起同行。